——
聆聽著名作家劉醒龍文學講座隨感
作者(右)與作家劉醒龍先生留影
有一年登華山,本可以出錢乘坐索車,可我固執(zhí)地想體驗一次腳踏西岳險關的奇妙之感。不料,隨友登上山腰,瞧見前方石崖斧削、危峰兀立,時而伴有水霧彌漫、石階濕滑,我心咯噔地雙腿發(fā)顫起來。這時候,縱然胸懷行云流水、壁立千仞的無限風光,卻也無心繼續(xù)向上登攀,先前的勇氣和自信全然喪失殆盡,最終敗下陣來。
前幾天應邀參加宜昌市“金書簽”職工閱讀創(chuàng)作班開班儀式,并在活動中有幸聆聽著名作家劉醒龍先生講座,起初的心境感受巧合,恰如當年登華山,覺得高不可企。后來聽著大作家的課,面對仰視的文學之山,筆者非但少了“怯場”和“撤退”心理,反而更增強了學習先生及各路文學大家、在文創(chuàng)路上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力量。
作家劉醒龍
醒龍先生出生于古城黃州,現年68歲,中國作家協會小說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文聯名譽主席。其作品曾獲得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老舍散文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以及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和華表獎等。代表作有中篇小說《鳳凰琴》《分享艱難》《挑擔茶葉上北京》,長篇小說《圣天門口》《天行者》《蟠虺》《聽漏》,長篇散文《一滴水有多深》《如果來日方長》,長詩《用胸膛行走的高原》等;其多部作品被改編為影視劇,或被譯為英、法、韓、日、越南、印地、阿拉伯、波蘭等語言出版。另著《劉醒龍研究》(共五卷)。
劉醒龍作品
僅看這一段文字簡介,就足以讓人蒙圈:無論個人單創(chuàng)還是團隊合作,無論獨自獲獎還是眾人獎項疊加,放在文創(chuàng)人眼里,取得如此閃耀的成就當屬不可思議,更何況冠于先生一人之名下。不能不說,這是一個讓人驚嘆的文化現象,劉醒龍理應是天花板級大師。
懷著一種崇敬的心情,我一直想象著先生的偉岸和神秘。去年歲末有機會去恩施參加一次學校文化論壇,就是奔著活動方案中安排有劉醒龍講座,遺憾的是那次先生因故未出席,只在論壇上播放了他的視頻致辭。所以,今年這次我是早早趕往宜昌城區(qū)參加學習的。
近距離聆聽著名作家講學,對我來說也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說實話,滿以為大師水平高深,會講一些很難揣摩的理論問題,畢竟過去也曾見識過學者上課。但這次有別于我的想象,原來公認的文學大家,也是如此情感豐富、如此顧及聽眾、如此低調接地氣。
講座現場座無虛席。劉醒龍先生以“考古問今,聽漏人間”為主題,從“基層書記為何偏愛坐副駕出行”“南水北調丹江口的水為何到北方遇用戶吐槽”“某教學點僅剩3名學生該不該保留”等三個問題入手,用作家獨到的眼光“以小見大”觀世界,并結合自己從工人到作家的奮斗歷程與創(chuàng)作實踐,分享他對工作、對寫作心存敬畏,以及形成的嚴謹縝密和極致匠心,還強調經驗與細節(jié)在文學作品中的獨特作用,深入淺出闡述如何破解創(chuàng)作中遇到的困惑與瓶頸。
劉醒龍(左)與李華章先生親切交流
在交流中,劉醒龍先生總是謙和地分享得失。他告誡文友們,文學創(chuàng)作講究的是沉淀積累,寫作者必須擁有耐得住寂寞、甘于坐“冷板凳”的精神,十年磨一劍;還要具備逆向思維和批判精神,具有刨根問底、一探究竟的追溯精神去創(chuàng)作。他以開篇“設問”為例,細解干部下基層“愛坐副駕”并非常人理解的“顯擺”,而是便于透過更廣闊的視野去察看路情、農情,以便及時解決實際問題;南水北調終端用戶出現“渾水”,經調查發(fā)現與北方地下水管道有關,因“南水”浸泡后的管壁酸堿度中和反應所致,而非水源地水質問題等。
劉醒龍先生強調,凡事寫作,不落俗套方可立于不敗之地。他現身說法,結合已出版的“青銅重器三部曲”之第一部《蟠虺》和第二部《聽漏》,詳解其深入一線觀察體驗的經歷,并以獨特的考古視角和深沉的作家思考,開拓性地深刻揭示文學與考古界的緊密聯系和自然融合,為受眾讀者呈現出一個具有神秘魅力的新奇的文學世界。
大作家也沒忘勉勵文學愛好者,干事不怕慢就怕“站”。寫作者就要不停去寫,要有寫到手軟“不覺累”的精氣神。他舉例,一文友當年見到自己曾表示信心滿滿,欲寫一部“某某題”小說;十年后見到他仍在表態(tài)想寫這一本,就頗覺奇怪地問:“何不動筆,十年不是可寫幾本書了嗎?”聽后,我想起《論語》上的一段趣話:“棠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大意是,棠棣樹花上下翩然搖擺,并非我不思念你,而是因為住得太遠,喻為心中想念而客觀不能??鬃勇牶蟊阋?guī)勸他,恐怕是心里沒想吧,倘若真的有念想怎會嫌遠。醒龍先生反問那位“只想不干”的文友,其深意不正與此暗合嗎!一件事會不會讓你行動,關鍵取決于有否那一份決心。這跟熱戀中的雙方所持的態(tài)度同理。
在分享創(chuàng)作經驗時,先生還談到寫作不一定非得有書面提綱,但一定要打好“腹稿”,設計好的每一個階段性目標必須做到心中有數。他以榮獲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天行者》為例,談到書中以主人公張英才為代表的一群底層人物,從民辦教師轉正為公辦教師,從邊緣進入主流,所經歷的打拼、奮斗的人生三個階段目標清晰、關聯,講述20世紀90年代民辦教師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為農村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故事。在談到細節(jié)為作品增色的技巧時,先生仍堅持以例為證。他喜愛軍事題材的作品,便描述了一個典型細節(jié):體重僅40多公斤的柔弱女性,拼死從戰(zhàn)場背負100多斤的重傷員脫離危險,其中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艱難的脫險過程,令人難以想象。他認為細節(jié)決定成敗,抓典型細節(jié)必須確保生動、鮮活、形象的特征,既要突出強烈的時代感、畫面感,又要充滿可信的血肉性、煙火氣。
先生還以《西游記》等名著為例,就作品打磨、完善、前后一致等寫作的規(guī)范性問題,一一進行詮釋,現場聽眾深受啟示。
劉醒龍先生為讀者簽名
短短數小時,不可能全面了解醒龍先生,但有一點我是堅信的,那就是:凡事若從內心認同有價值,能從骨子里生出一份至誠至愛來,那世上就沒有什么事不能辦成。同時,我也悟出一個道理,只有懶于修道或無所作為的人,才會找出那些裝飾得堂皇的理由,來欺騙自己或他人,實則是浪費自己的生命。誠心勤于修道,何愁室遠?
過去讀劉醒龍的書,便能想見他的為人、他的學識、他的高度;當今讀先生的書,便能感受他的靈氣,感受他涉獵領域的廣度和深度,感受他文字透出的韌度和溫度。雖難至,然吾心向往之。
活動結束,筆者也在會場徘徊流連,久久回味,不舍離去。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