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組織開展“文明中國”主題采訪,由中國文明網聯合新華網和各地文明網等媒體組成報道組,走進城鄉(xiāng)基層,以主題訪談、騎行直播、采風圖集、故事視頻、記者手記等形式,生動報道和集中反映“文明中國”的時代風采與萬千氣象,助推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chuàng)建,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匯聚精神力量。現推出系列報道。
“文明中國”主題采訪系列報道第44期:
不止于三尺講臺 期待“教育+” 擁抱新時代
——“文明中國·湖北行”記者采訪手記
“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大暑時節(jié),才剛一場暴雨,又是烈日當空,荊楚大地,處處一片盛夏氣息。來到國家實施中部崛起、長江經濟帶等重大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承載地——湖北,從咸寧到荊門再到宜昌,在學校、在公園、在社區(qū),在基地,一路而來,我們不斷發(fā)現的,是推進教育強國建設實踐中湖北作出的一系列探索和思考。
咸寧:“教育+”志愿服務 無縫銜接不斷檔
“我們一起再把這套動作練習一遍!”一走進汀泗橋鎮(zhèn)小學,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小小的操場,三十位身高體型不一的同學們不顧暑氣炎炎,正跟著體育老師一起進行籃球運球動作訓練。環(huán)顧四周,這所坐落于北伐汀泗橋戰(zhàn)役遺址所在地的小學,有著和其他鄉(xiāng)村小學一樣略顯破舊的學習設施,又有不同于其他小學的學習氛圍。
走進教學樓,孩子們正在老師的指導下做研學交流。一位同學在老師和同學們的邀請下走上講臺,和大家介紹她的作品和設計想法,她的眼神中一開始寫著略微的緊張和羞澀,老師便開始和她對話:“這是一個標志嗎?”“為什么那里畫這個符號?”“我是這樣想的……”就這樣,幾番問答之后,氣氛已經非常輕松,其他同學也踴躍發(fā)言。和教室外整齊展示著的那些孩子們的書法、繪畫作品一樣,這些教與學的快樂,來自勇敢的嘗試,來自悉心的鼓勵,來自“教育+”形式的美好賦能。
7月23日,中南民族大學“種太陽志愿團”大學生志愿者在咸寧市咸安區(qū)汀泗橋鎮(zhèn)小學進行“北伐汀泗橋戰(zhàn)役”研學交流。新華網 鐘奕 攝
“我們這里留守兒童較多,開展暑期活動既能保障孩子們的假期安全,又能豐富孩子們的假期生活?!蓖°魳蜴?zhèn)小學校長向我們介紹,近兩年暑假,汀泗橋鎮(zhèn)小學主動對接中南民族大學“種太陽志愿團”,定期在學校開展為期20天的“七彩假期”活動,主要圍繞課程輔導、音體美素質教育等板塊進行教學。
今年讀大三的孫航是首次參加志愿活動,他說志愿活動與想象中完全不一樣,“原本以為是教孩子們一些知識,接觸幾天發(fā)現,孩子們的童心和熱情點燃了我們,在和孩子們的互動過程中我們也成長了不少?!?/span>
“那么這些大學生志愿者只在假期來和孩子們交流,那開學之后就斷檔了嗎?”對于我們十分關心的問題,汀泗橋鎮(zhèn)小學已經在實踐中找到了好辦法。
為了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汀泗橋鎮(zhèn)小學從2014年開始探索創(chuàng)建了農村少年宮,開設了戲曲、籃球、音樂、美術、舞蹈等十余個社團,為農村孩子展示才藝、健康成長搭建舞臺。汀泗橋鎮(zhèn)小學校長向我們介紹,“2017年,我們把戲曲引入課堂,聘請楚劇團退休資深演員教孩子們練習戲曲基本功,帶著孩子們在唱念做打、一招一式中領略中國國粹的魅力?!?/span>
從三尺講臺出發(fā),將志愿服務與教育充分融合,無縫銜接不斷檔的“教育+”讓更多鄉(xiāng)村的孩子們看到了更大的舞臺。
荊門:“教育+”文化資源 研學鍛煉二合一
“我們組織的科普教育活動和文化交流活動,成為傳承航空報國志向、凝聚強大奮斗力量的重要紐帶,為培養(yǎng)航空事業(yè)后備力量搭建起發(fā)掘創(chuàng)新人才、培植創(chuàng)新文化、檢驗創(chuàng)新作品的重要平臺。”走進荊門市極客公園,一架巨大的“殲-6”戰(zhàn)斗機模型迅速同時吸引著我們的眼球和攝像機。在這座集航空科普、國防教育、研學旅行、飛行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室外航空博物館,我們跟隨講解員了解到很多航空文化與教育的奇妙反應。
參加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學生(7月24日攝)新華網發(fā) 黎威晗 攝
“這段時間雖然訓練很辛苦,也會想念爸爸媽媽,但經過這些天的鍛煉,磨練了自己的意志,也學到了很多航空方面的知識,覺得非常有收獲。”在極客公園的軍事體驗基地,一位參加夏令營的同學和我們分享了他參加夏令營活動的切身感受。近年來,荊門市有關單位通過深挖航空文化資源,結合漳河生態(tài)水利資源,不斷豐富產品內容,構建標準化研學服務體系。極客公園“未來機長”航空夏令營、空軍少年營等暑期活動受到家長和學生的廣泛歡迎。
從三尺講臺延伸,將更多文化資源融入教育,研學鍛煉二合一的“教育+”讓更多正懷揣夢想的孩子們把握研習的機會,發(fā)現鍛煉的平臺。
宜昌:“教育+”首善理念 偉大精神綻新芽
“歡迎大家來到德育加油站,一樓有繪本故事廳、藏品展示廳、影映廳等,二樓還有思維能力、動手能力、調適能力、審美能力加油槍。下課時間,同學們都喜歡來玩,大家看紅色故事、寫情緒心情、當最強大腦……”“紅領巾講解員”肖菡西同學引導著我們采訪報道組走進宜昌市實驗小學德育教育長廊,伴著她清晰又自信的童聲,海娃、雨來等“抗日小英雄”的英雄事跡就這樣娓娓道來。
7月25日,宜昌市實驗小學“紅領巾講解員”肖菡西向“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介紹德育加油站。新華網發(fā) 喬奇 攝
在這所被譽為“宜昌革命搖籃”的宜昌市實驗小學(前身為宜昌縣第二小學),我們看到很多愛國名人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和馮玉祥等都在這里留下了足跡。“我覺得他們很勇敢也很聰明,帶敵人進包圍圈,幫八路軍叔叔帶路打‘鬼子’。我們每一位同學都知道功勛人物的事跡,他們在不同的領域默默奉獻,讓我們的國家變得強大起來。”肖菡西同學向我們表達了對英雄事跡和功勛人物的理解和崇敬。暑期里的校園,寧靜而整潔。走廊里,展板上,動態(tài)展示的熒屏里,處處都是孩子們學習功勛人物事跡的場景和故事,他們臉上洋溢著的是自信的朝氣。
近年來,宜昌市實驗小學創(chuàng)新打造文明育人模式,將“首善”確定為培養(yǎng)孩子的起步之善,通過建設主題特色文化校園,創(chuàng)辦“首善大講堂”及“黃葛樹下小先生”課程,開設《抗戰(zhàn)劇團》、少年軍校等70多門特色課程和19個專業(yè)社團,創(chuàng)新開展“功勛人物進校園”教育實踐,讓孩子們賡續(xù)紅色血脈,厚植愛國情懷。
與三尺講臺并聯,首善理念讓“教育+”扎根更深,從“扣好人生第一??圩印逼鸩剑寕ゴ蟮木裨诤⒆觽冃闹?/span>綻放新芽。
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指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強教材建設和管理,完善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體系,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從教育形式、教育資源到教育理念,教育從來不止于三尺講臺,從努力深耕到融合創(chuàng)新,期待更多高質量高水平“教育+”面向未來,擁抱新時代。(采訪報道組:楊荃)
來源:中國文明網